泰宁县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持续巩固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下渠镇是传统农业乡镇,位于泰宁南面中部,距县城10公里,全域均为南方丘陵地貌,同时也是全县烟粮主产区。近年来,下渠镇党委、政府按照“田园下渠 城郊新型城镇”的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两个基地、三项产业、四个重点”,矢志建设“品质、清新、幸福”下渠,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再出发。 打造“两个基地” 下渠镇一方面立足广阔肥美田园基础和农业比较优势,做精做优稻种、台湾黄花菜、台湾猕猴桃、小龙虾、肉兔等特色农业产业,争创闽台农业产业示范项目建设,打造泰宁城郊农副产品基地。另一方面,依托“大坑小院”木艺非遗文化传习点,传承农具制作技艺,借力农业种养,体验田园耕作生活,打造独具下渠特色的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主攻“三项产业” 一是围绕农业固本。引导各村找准发展定位,坚持靠自身“骨头长肉”,持续做大做强现代烟草、高优粮种、生态种养、林下经济等特色传统农业,延伸种养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现代化发展。2021年,全镇完成烟叶采收5000亩、1.3万余担,户均收入10.4万元;粮食播种1.78万亩,烟后制种4000余亩,黄花菜种植面积达335亩,观赏鱼产业年产1500万尾。 二是围绕企业立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充分发挥下渠商会资源力量,按照合算又合规的思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保姆式”“点对点”一线服务企业,深化“大招商招好商”,实现传统工业老树发新枝。成功引进外地客商注资2000万元成立浩晟科技有限公司、盘活重组和润活性炭有限公司建设年产5000万吨活性炭生产线,截至11月,两家重点企业产值达7000余万元。 三是围绕文旅增效。主动融入全县旅游发展大局,坚持差异化发展,依托“杉南通衢”区位优势,实施仁寿文化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完善“仁寿溪”闽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研学路线,串珠成链。同时,助力特色民宿“大坑小院”与台湾三工设计团队进行“乡建乡创”研学合作,完成古村落香花墩影视写生基地建设,推进历史古迹仁寿桥保护修缮,开发闽华观赏鱼微景观鱼、大坑小院鲁班锁等旅游伴手礼,富有下渠特色的文旅产品初显成效。 聚焦“四个重点” 一是聚焦环境提升。以“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从点线面三维发力,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体现在“点”上,以集镇为中心,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城镇开发边界,完善集聚要素配套,常态化开展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落实修建15座农村公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体现在“线”上,着力抓好宁路、下渠、红地、大坑等公路沿线村乡村振兴示范路线建设,完成下渠安月色、王家坊等环境整治,串点成线;体现在“面”上,强化风貌管控,守护好秀丽山川、诗画田园,落地泰宁县金溪大渠溪支流下渠段河道治理工程,久久为功,构建全域生态保护格局。 二是聚焦补齐短板。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为目标,高质量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滚动推进集镇微改造、微设施建设,密集实施河滨文化公园、向阳文化廊桥、法治公园和儿童微乐园等37个下渠镇2021重点(民生)项目,下渠学校综合教学楼、下渠派出所等项目均已建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城乡建设品质进一步提升。 三是聚焦文明创建。依托省级文明乡镇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聚焦群众需求,提升改造下渠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统筹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开展,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开放下渠镇综合文化站,常态化举办文艺汇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常态化精细化管理,及时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持续巩固提升省级文明乡镇品质。 四是聚焦党建引领。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圆满完成12个行政村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在学历、年龄方面实现“一升一降”。谋划部署“跨村联建”结对帮带活动,实施大坑村、红地村、王坑村等仁寿溪流域“党旗引领幸福路”的跨村联建示范建设,依托观赏鱼等特色产业,“一盘棋”推动农村各领域党组织“抱团”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示范带动。 下阶段,泰宁县将深入实施“脚底板工作法”,充分发扬“冲冲冲”工作作风,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聚拢现有产业资源,推进“三抓一促”、深化“五比五晒”、打好“八大攻坚战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审核:肖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