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口乡梅口村是1980年金湖建成后,由原梅口街第二生产队、黄家坊、主中3个村就地迁高组建而成,地处美丽的金湖之畔,村部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90户368人。拥有耕地面积276亩,山林面积19524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3018亩)。1979年池潭水库建库,梅口村实施了整村就地迁高,全村人口均成为移民。为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泰宁县于1997年和2008年,又对该村三个小组实施了二次搬迁,分别搬迁至现黄家坊及江坑,梅口村是全县唯一的整村二次搬迁的行政村。弋口村曾是泰宁的一个口岸重镇,是建宁、泰宁的货物集散地,是水运到延平、福州的唯一通道。1976年2月,为建设池潭水电厂,弋口村整村搬迁安置,老村庄沉没在金湖下面。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梅口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展产业、社会事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及资源,梅口村全村90%的劳动力在从事渔业、旅游工作,同时梅口村发展产业促村财增收,景区生态林管护费、水库出租稳定的村财收入。2016年,梅口村抓住县委实施“春风工程”的有利契机,争取到20万元“春风工程”专项资金,发展茶叶种植项目。完成黄家坊组民宿游民房整修,组建民宿游股份合作社;主中组房屋出租、抛荒田租赁已达成意向,成立了梅口村主中组兴业生态民宿开发股份合作社;2017年村财自有收入6.7万元;2018年村财自有收入21.06万元。社会事业方面:通过产业扶持、政府兜底等精准措施,帮助6户25人贫困户脱贫致富;村出资全村电视闭路费、医保、社保;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实现新农村建设,2008年新建梅口新村,并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60万元完成黄家坊组移民项目,整村推进房屋立面改造19户、环境整治、长廊、望湖亭观景台2个;投资16万余元,推进梅口新村饮用水工程改造建设,解决饮用水供给不足的困难;完成各类道路硬化500余米等等。2008年6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获得市级文明村称号;2019年2月被乡党委、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生态宜居先进村。 梅口(弋口)村曾是红军长期开展游击战的地方 1933年2月,泰宁县委、县革委会转移大田后,县革委会建立赤卫队武装并组成游击队,红军及地方武装主动出击新桥、梅口之敌,牵制打击国民党军。1933年2月28日,建黎泰独立师一个连在挽舟岭击溃企图进犯大田的国民党56师田玉璠一个营,击毙敌官兵四五十人,缴获步枪6支。3月13日,建黎泰模范少先师2连及教导队击溃梅口国民党员,进占梅口。4月2日,建泰独立师一部进占梅口,当日再向弋口推进,并与保卫团接火,迫使保卫团向县城溃窜。 1934年3月18日,国民党军第十纵队的89师推进到泰宁县城东郊的八里桥。当晚,中共泰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及部分红军、游击队立刻撤离县城,先是转移到梅口、弋口坚持斗争,4月间又迁移到双坪,5月再次转移到龙安,建立了龙安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和龙安、陈坑、张地、李地4个乡苏维埃政权,此后县委就以4各乡连同原先隶属梅口区委的善溪、官丘坊、双坪、绕山等4个乡为基地,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并积极开展以收复县城为目标的游击斗争。 1934年7月,在“龙安事件”爆发后,遵照张闻天的指示,泰宁县委工作随游击队独立营撤退到归化鳌坑,在泰宁、明溪、将乐、建宁边界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寻隙歼灭敌人。 1936年初,闽北红军独立师又先后5次进入泰宁,在泰宁人民的支持下,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6年6月,成立中共邵将泰县委,并成立游击队,开辟邵将泰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1937年3月,黄立贵等人率领第五纵队、第六纵队和二纵会合征编,在邵武、泰宁、将乐一带四处游击,打击敌人。3月23日,部队深入弋口,与驻守泰宁的国民党76师某营一个连开火。游击对频频出击镇压了一批反革命分子,反动群众,建立农会,扩大了游击根据地。 1938年,闽北各路游击队集中在江西铅山石塘征编,除了少数武装在闽北坚持斗争外,全部编入新四军三支队第5团,北上抗日。 1946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召开了抗战胜利后的首次会议,讨论部署了以武装工作队的形式,进入建宁、泰宁,开辟也游击根据地。此后,闽赣边游击队曾两次挺进泰宁,在梅口、弋口、挽舟岭开展游击。 审核:肖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