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51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上午,久雪初晴,阳光灿烂。泰宁县龙安村头晒谷坪上搭起了简易戏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287团2营首长和大布前进指挥所主任、泰宁县委组织部长赵泉主持召开的祝捷大会在此召开。 这时,在闽赣边区逞凶一时的廖肚子,正半死不活地躺在“猪仔轿”上,当过了行岭头快到龙安时,突然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惊醒,连忙问抬桥的民兵何以放鞭炮?民兵笑着说:“这是为庆祝抓到你这个大坏蛋!”廖肚子经不住这一惊一吓,猛一翻身,骨碌碌滚到山沟里,一命鸣乎了。 故事六:血战桥马坑大岩洞 廖肚子素来行踪无定,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围歼。战士们信心十足地又踏上新的征途。三里路过去,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虽不宽,水却挺深,过渡的竹筏不见了,战士们又都是“旱鸭子”,大家急得直跺脚。只见两名战士二话没说脱掉棉衣,“扑通”跳下河游过去。不料在对面树丛中发现一条竹筏,可能是土匪过了河藏起来的,他们留下一人,撑过竹筏,大家不禁喜出望外。为了加快过河进度,指导员让大家将裹腿接起来,拴到竹筏两头来回拉。就这样一次渡四五人,大家很快渡过河去。 桥马坑山洞处于悬崖的半壁上,参天的古木从崖下延伸到洞口的顶端,只有一隙险径拾级可攀,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所在。杜连长决定在侧对面的山上用密集的火力封锁铜口,进行强攻。当部队登上山顶时,正好廖肚子的五姨太在洞口向外窥探,她刚叫了声:“共军上山来了!”我方对面山上的机枪就“哒哒”地响起来,岩洞上的石块砂土纷纷飞落,正如一块石头砸在一窝黄蜂上,洞内外的土匪立刻疯狂反扑,向我还击。5分钟后,土匪的枪声渐稀。部队和民兵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一齐冲上岩洞。“缴枪不杀!”“举起手来!”只见洞内洞外横七竖八躺着七具匪尸,十几名残匪见大势已去只好乖乖地举起手来,但却不见廖肚子、廖仪和杨庆道等匪首。 正在四外搜查,急闻岩洞上有小石块滚落下来的沙沙声,朝上看,匪首廖仪正沿悬崖陡坡翻过崖顶。杜连长立即追上去。廖匪见有追兵,象野猪奔突,猛地从崖上滑到山下,企图过河逃遁。杜连长穷追不舍,跟着滑下河,一把抓住廖匪。用力把他的头压到水里让他喝个够,然后将其拖上岸用裹腿捆住押回。这时匪首杨庆道也被逮住了,只是仍不见廖肚子。 (原载《战争年代》1993年第2期) 审核:肖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