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抵御外侮,救国保家,从1939年10月至1942年秋的5年中,泰宁共有1426名适龄壮丁走上抗日前线。其中李光华、黄子清、梁旺业、黄祥旺、黄祖贤、丁得胜、肖水木、杨文标、杨基德、邓成魁、许有柏、吴金莺、江英水、江生和、邹荣生、冯西木、杨世英、廖求林、曾阿燕、谢细苟、张九端、周远生、廖德全、童运福、李胜旺、江有明、曹生标等一大批人都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为悼念这些为国捐躯的抗战烈士,泰宁当局特地建造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竖立在城北大操坪上。1938年,上青上溪头村青年肖水木在江苏省宝山县太平桥阵亡后,县长胡邦宪还亲书挽联一幅,送到他家乡的祠堂中悬挂,挽联为:“壮哉!敬君一个健儿愿抛头颅捍卫祖国;行矣!率我全县民众誓将血肉收复山河。”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结束 在抗日宣传方面,1938年春,“县抗敌后援分会”出面成立了“杉阳抗敌吟社”,由陈承箕任社长,县长胡邦宪、万心权,县国民党部书记长萨福臻等都亲自参加了抗日诗歌创作和吟诵活动。1938年8月,“省抗敌后援会”宣传队深入泰宁山区宣传抗日,第一次在泰宁放映了无声电影,令泰宁民众大开眼界,收到了定的宣传鼓动效果。1940年,泰宁成立了“抗敌剧社”,由县国民党部书记长萨福臻兼任剧团团长。排演宣传抗目的话剧、歌剧,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圩镇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牛头岭》、《送郎当兵》等一批救亡剧目。这些剧目有如战鼓号角,唤起了人民对日寇的强烈仇恨,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城区胜二村青年李永禄看完演出后,当场就报名应征入伍。 百团大战中狮脑山的八路军机枪阵地 在战备方面,1939年建立泰宁抗敌自卫团司令部(不久改名为社训总队)。1940年又在岭上街中山纪念堂设立了防空监视哨所(哨长王立志),在炉峰山顶设立了警报台,以防止日军飞机的空袭。 一名普通的中国士兵 此外,自抗战开始之后,福建沿海或沦陷,或因遭日机轰炸,人民流离失所,流入泰宁的难民日益增多。1937年12月,泰宁还成立了“垦务所”,由县长胡邦宪兼任所长,下设农场,凡垦民开的荒地,均发给证书。自1938年2月至1940年底,共安置来自永泰、闽侯、闽清等县垦民三批,167户,697人,垦复荒地4434亩,为安置无家可归的难民,发展山区生产做出了努力。总之,抗战初期泰宁兴起的救亡热潮,显示了全县各阶层人民不愿做亡国奴,万众一心,共同抗日的坚强决心。 审核:肖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