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朱口镇王坑村,只见一面面绘画生动的“乡愁墙”,一条条整洁的村间小道,屋前荷塘莲花开得正艳,一幅宜居宜业的农村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让村民直呼幸福感“爆棚”。 王坑村位于朱口镇朱青路公路沿线,距离集镇3公里,几年前因为村财薄弱和人居环境脏乱,被扣上了软弱涣散的帽子,成为了一名后进村。 构建“三队一组”,村容村貌换新颜 “2018年我选上了村支部,这是我第一次当书记,这村里就挂上了后进村的帽子,怎么我都要给他摘下来!我们是下定了决心的。”卢远由是王坑村的支部书记,今年47岁,办起事情来风风火火。 “要抓就抓牛鼻子!”说干就干的他立即就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把大家对村子的想法和意见收集起来,梳理党组织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工安排。“三队一组”的保洁模式,就是在这时候被提了出来。 王坑村“三队一组”农村环境管护模式 村子里先后成立了保洁队、巡逻队、劝导队和考评组,“三队一组”将村两委干部、党员、老年人、清洁员都纳入了卫生管护队伍。 “原来村里的道路两旁杂草丛生,大家柴火和杂物都是随意堆放在屋边,讲实话,环境确实是脏乱差。”负责村里的劝导队工作的廖达诚回忆道。“如今大家都参到“三队一组”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里来,有的负责劝导、有的负责监督,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 绿树环绕、红花遍地,如今的王坑村环境变美了,水变清了,路也变净了,每天晚上,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在村头纳凉,蒲扇一扇一扇,大家谈论的都是村子变美了,大家生活的劲头更足了。 当地特色小籽花生、黑籽花生 唤醒“沉睡资源”,因地制宜谋产业 环境整洁了,但是村里要发展,关键还是在钱袋子上。王坑村的富硒土地是当地的最大特点,特有紫色土种植的小籽花生、黑籽花生口味独特,营养丰富。但是一直以来是农户自己闲散种植,形不成规模。 如何将村内独有的特色农副产品打造成王坑村的品牌,卢远由可是费了一番功夫。 先是在挂包领导的指导下成立了朱口镇碧丰岩专业合作社,独具特色的“党建+种养+订单”品牌更是吸引了80余农户、贫困户以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成功流转盘活了1300亩闲置农田和荒山。 统一种植的黑籽花生、小籽花生、麻面南瓜、洋芋等系列农产品,不仅解决了20余户贫困户的务工问题,更是带动了村子的富硒农产品发展。“支部先带头做起来,等群众看到我们挣了钱,自然也会跟着种!” 卢远由表示。 如今,王坑村的黑籽花生、小籽花生已是名声在外,每到8月,便供不应求,单单2019年度发往龙海的花生,便有一万斤。 今年,同是身为规模种养户的卢远由率先探寻麻面南瓜种植成功后,带领合作社种植了150亩。南瓜还未采摘,便被龙海的客户预定了一万斤。 看着即将装车售卖的南瓜,卢远由兴奋的说道:“除了龙海客户的预定单,厦门的客户也向我们预定了8000斤的南瓜!销路这么好,明年我们计划扩种到1000亩。” 环境美了,产业也有了,步入王坑村犹如走入画中,每个村民都干劲十足,“跟着这个书记干!有盼头嘞”村民们笑的咧开了嘴。 谱写“乡愁文章”,打造宜游网红村 王坑村的“沉睡资源”闲置农田和荒山已经开发成了富硒农产业基地,如何更进一步成为乡愁田趣,成了横在村两委和包村干部面前的难题。王坑村村部外,有着连片的池塘,每年王坑的干莲子基本产自这里。 一株荷花,盛夏可赏景,鲜莲子甘甜可食用,干莲子可做八宝粥,莲心和荷叶都可制茶,就连干掉的莲蓬还能给村民当成柴火,单单只用来收莲子,资源太过浪费。 今年3月,在挂村领导的建议下,村两委在荷花塘内铺设了简易栈道,还在荷塘中心搭建了观赏亭,荷塘里也放养了鱼苗,一入夏,连片的荷塘美不胜收。 新铺设的栈道吸引着周边民众来这里细品夏日清凉,藏在莲花塘间的网红桥,更是吸引着众多孩童,在这里嬉戏。 亲子打卡体验乡野田趣 人气渐渐聚起来了,大家都知道赏荷要到王坑村,附带着王坑的农副产品名气也更响了。接下来,王坑将围绕乡愁的定位,进一步开发“妈妈的味道”菜馆,民宿也在建设当中。 如今,一个昔日的“后进”村,环境改善了,产业建立了,沉睡多年的生态禀赋被真正激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后劲”和活力,已然成为人们口中的“网红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的生活正在向王坑村群众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