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宁在线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泰宁新闻网>专题专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 正文
烽火岁月书声琅琅——追寻抗战时期迁往洋溪的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往事
2020-07-21 16:30:00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学子们珍藏的毕业合影

1939年至1943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受日寇侵扰,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简称“省福初”)从福州内迁,在沙县洋溪设立校区。这期间,全省约有1000名学生先后考入这所学校,来洋溪上学。

2004年11月17日,原福州一中党委书记邱德奎在洋溪“省福初纪念碑”揭碑仪式上深情回忆当年洋溪学子的峥嵘岁月——“国难当头,时势维艰。在洋溪,省福初师生们历尽艰辛苦难,劈竹为墙,树皮盖房,稀饭度日,缺医少药,有十余名学生病逝;在洋溪,师生们不畏艰险,直面困难,严师尽教,学生刻苦,松明樟油小灯,夜以继日,教学质量不降反升,4年全省会考成绩均名列第一,培养了一批国家栋梁之才;在洋溪,师生们同仇敌忾,抗日救亡,分赴各县、区宣传抗日,不少学子投笔从戎,1940年至1944年,有188名学生从这块土地出发,奔赴抗日前线。”

当年学生的毕业证书

烽火岁月艰难求学

从洋溪街道西行数里,沿着馒头山蜿蜒而上,洋溪中学坐落于此。步入校园,绿草茵茵、古树峥嵘,操场边矗立着一块石碑,“省立福州初级中学”几个大字镌刻其间,似乎在默默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往事……

1939年8月,省立福州中学内迁至沙县后,奉命分设高中、初中两校,一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校址在文庙;一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新立校址于沙县洋溪,由当时年仅三十出头的宋孝颖任省福初校长,到洋溪建新校舍。

抗日战争期间,福州至三明路途遥远,十分难行。十几岁的学生娃,从福州沿闽江水路经闽清、南平到达沙县,再走路到洋溪。洋溪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出入都得翻山越岭。校友陈步云1944年毕业,他回忆,当年从沙县步行到洋溪上学,越羊口岭,过归禅庵,需半天时间。

由于战时经费短缺,学校建设一切从简。填农田为食堂兼作会议礼堂,并以当年防匪土寨、碉堡、民房作为部分师生宿舍,大部分教室及宿舍都是临时搭盖的,以树皮作瓦,竹篱涂泥作壁,教室四面通风,雨天到处漏水,极端简陋。学生穿着黄色童子军服装,佩戴淡黄色、蓝字“二四一”领带,胸佩深蓝色银字“省立福州初中”及一朵白色梅花的三角形校徽。

“学校每天按一人六小两定量糙米,分上下午各一顿供应学生吃,佐饭的黄豆只有几粒,糙米里还含有沙子。但就是这样的伙食,大家都饥不择食,三五口便吃光了,整天饥肠辘辘。”四四届学生林伯明在《忆洋溪生活片段》一文中记载,在学校最难熬的是三餐填不饱肚子。到了1941年,福州第一次被日军占领,大多数同学家庭经济供应断绝,生活难以为继,只能靠政府救济度日。有的同学不堪饥饿的折磨,上山挖笋、捉蛇或吃米糠、咽豆渣。由于营养不良,许多同学患了夜盲症。

四三届学生唐寿琛回忆,在生活设备简陋、餐风露雨,食不饱、力不足的情况下,师生们还得承担开辟道路、劈竹引水、种菜浇粪、爬山运米等体力劳动。同时,周边环境卫生条件差,再加上蚊蝇、跳蚤、虱子的侵袭,包括唐寿琛在内,许多师生大都染上疟疾、痢疾和疥疮等疾病。条件艰苦,缺医少药,营养不良,在洋溪读书期间,有十几位学生不幸去世,不少学生休学回家养病。

励志教育读本

苦中作乐读书救国

生活条件虽然差,但艰苦的生活却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大家把这笔账记在日寇侵占国土的行径上。每天睡半夜,起五更,书声琅琅,弦歌不辍。

“山区的自然环境十分幽美;鸟语花香,松涛如潮,流水潺潺,瀑布悬空,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可惜,我们都在生死搏斗、勤学苦练之中,没有心情去领略大自然的恩赐。”四二届学生林桢墉在《洋溪省福初史话》一文中回忆,每天清晨在校区山路上、树林里,到处都是读书声。许多同学利用墨水瓶制作樟脑油灯“开夜车”,晚上摸黑到教室学习;或者睡到半夜,偷偷地把小油灯点亮放在床头,在被窝里苦读。

“当年省立福州初中拥有一批高素质、教学认真、诲人不倦的好老师。”福州校友刘永震回忆,有一位叫何东荪的英语老师,当年教学生们如何区别单词look和see时,这样与学生互动——“当你们半夜摸黑起床上厕所找鞋时,你们see到鞋没有?”大家同声回答:“see不到。”“而你们还是睁大眼睛到处look是不是?这就是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这样形象的比喻一下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在洋溪求学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良好的校风、学风,再加上当地村民的支持,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当时全省会考省福初的成绩总是名列第一,学校教学声誉之隆,学生升学率之高,居省内学校之冠。1939年成立至1943年,在洋溪共毕业七届毕业生479人,大都被保送或考上福高、高工、高商等重点学校,许多同学后来成为高级工程师、专家、教授,其中有我国电机专家戴熙杰、我军儿科专家滕通健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年校友、福州一中原校长邱德奎,在回忆就读洋溪的往事时,写下“沙溪萦萦国难时艰众志成城,三牧依依皓首丹心情系母校”的感言。中国现代教育家、福建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福州三牧校友总会理事长陈君实说:“少年时代在洋溪度过,想当年生活极端艰苦,学校设施也极其简陋,但我在师长们的教导和学友们的互相砥砺下,打下了一生事业的坚实基础。”

省福初在洋溪的老校舍

抗日救亡共赴国难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第4个紧要年头。4月21日福州沦陷,噩耗传到洋溪,省福初的师生们痛哭流涕,义愤填膺,发誓要拿起武器与敌人抗战到底。有的参加抗日宣传队、歌咏队、战地话报剧团,有的学生投笔从戎,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在班主任、数学老师任守群,美术老师李成林、高仪文等倡议和组织下,学校成立了省福初抗日剧团,排练了一部以抗战救国为主题的现代闽剧《血泪》,林桢墉在剧中扮演一名机智勇敢的地下工作者,通过发动武装起义,全歼敌寇。

经过紧张排练,首场演出在学校成功举行。“演出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争先恐后赶来。尽管闽剧难以听懂,但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看到悲惨情节时,台上台下同声泪下。”四二届学生陈宝华在《孺牛》一书中回忆,首场演出取得良好效果,吸引了许多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随后剧团编排了《劫后》《中国爸爸》等新的剧目,到沙县参与会演,成为当时沙县妇孺皆知的初中生剧团。

1942年,学校为响应“劝募青年号飞机支援前线”的号召,组织抗日剧团到沙县、南平、福州等地巡回义演,募集资金支援前线。参与演出的学生热情高涨,从洋溪翻山越岭到各地。在沙县中山堂、南平中华路、福州苍霞洲等地,抗日剧团的演出场场暴满,得到各方好评,南平《南方日报》刊登剧团演出消息,并肯定了抗日剧团作出的积极贡献。这次巡回义演,抗日剧团将所有收入全部上缴国家,支援前线。

“抗日烽烟似火燎,洋溪学子志冲霄。‘小戎’‘六月’弦歌唱,打败东洋国耻消。”陈宝华在参加抗日巡回演出时写下一篇诗作。

学生为抗日救国排演的节目《血泪》剧照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当年,省福初的学生们300多人报名参军,其中有72位学生体检合格,应征入伍。今年94岁的林维铮回忆,受近视困扰的他为了参军,检测视力时特意让一位好友帮忙“提示”,得以过关入伍。入伍前,林维铮特地到沙县照相馆拍了一张全身照,连同一封告别书寄给逃难在外地的父母,以示决心,之后林维铮跟随队伍出征抗日。1949年8月福州解放,林维铮进入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从此走上革命工作岗位,直至1987年退休。

1943年省福初从洋溪迁往闽清六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省福初回迁福州,1951年正式定名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至今。

对于学校悠久的历史而言,洋溪的5年时光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但抗日烽火中的这一片段却是学校校史上最艰苦的一段,也成为学校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极为光辉的一页。

2004年,省福初建校65周年之际,由当年学生出资建设的“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纪念碑在洋溪中学落成。原福州一中校长、党委书记邱德奎动情地说:“福州一中在洋溪的历史,是极为重要、极其光辉的篇章,它集中体现了福州一中优良的校风、卓越的质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爱民族的牺牲精神。无论福州一中事业如何发展,学校始终没有丢掉这一光荣传统和精神,不会忘记抗日烽火中在洋溪的这一段历史。”

在洋溪中学,省福初艰苦求学的精神也得到了新的传承。洋溪中学校长张孙伟表示,学校将抗战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中感受文化熏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学校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展板、书籍上,必须鲜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播、传承下去。”任教30多年的洋溪中学林兴明老师经常在历史课中将学校的历史讲给学生听,让每一届的学生都了解这段历史。

从2009年起,学校保持连续11年零辍学记录,高中阶段入学率均超50%,先后获得市文明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是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当年学生出资建的纪念碑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主办单位: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泰宁县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10-2016 zgtn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非转载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泰宁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投稿信箱:zgtnzx@163.com | 举报电话0598—7832300 |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2023010551号
地址: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东洲路6号 | 邮编:354400 
| 您是第 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