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口镇的一条老巷子里,有一家不到5平方的小店,每每从旁经过,看到的是倚靠在墙边的木块、排列整齐的工具、散落满地的刨花和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 这位老者就是朱口镇的木工师傅黄远会,18岁时在父亲的支持下拜师学艺。年久,手艺日臻成熟,便自成一家。开始的时候很艰难,接活较少,黄师傅就背着工具到周边村,到有需要的人家里去,这么一来二去,市场被渐渐打开,黄师傅做事认真的态度和精细的手工活,在乡邻四周赢得一片赞誉,为他的木工事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曲尺能成方圆,直线调就栋梁材。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结构知识,但木头的每一方每一寸,他都了然于心,店里的每件作品都是黄师傅通过双手,一刀一刀勾勒琢磨,再进行手工反反复复的雕刻锻打制造而成。为此,每一件成品耗工时也很长,往往要月余。就这样,十年如一日,他在这个不到5平米的店里坚守了半个多世纪。 “我现在身体还好,还有体力做点,以后可能就没人做了……” 黄师傅说,自己也曾受邀制作了一批作品用于文化馆展览,2018年还被邀请参加福州非遗文化展出活动,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陆续也有来泰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慕名与他访谈交流,帮他做了一些宣传报道,拓宽了一些销售渠道。手工木制品市场还是有的,尽管如此,因他的后代无人从事此行,没能将他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而带过的徒弟又因不能吃苦,且手工制造比不了机器制造的挣钱,而中途放弃了,他最担心的就是纯手工木制品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和技术的失传。 现如今,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在这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在复兴中国古代匠人精神的同时,木工器物的质朴能招呼向人类本真天性的回归,重视起逐渐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让手工艺技术世代永传。(朱口镇 江晓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