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李方成从国营企业下岗了。下岗之时,他心中茫然不知所措,端了20多年的“铁饭碗”没了,年近40能干什么呢? 迫于生活,他硬着头皮下海闯世界。在外开过装修店,承包过塑料厂,开办过胶合板厂......都是勉强过生活。2010年,他开办2年多的胶合板厂由于市场疲软,资金周转不灵,亏损关闭了。 创业机遇 那年年后的一天,他偶然间看到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播出石蛙养殖,心想泰宁地处山区,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海拔适宜,是石蛙养殖的好地方。且石蛙价格高,如养殖成功,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他请教了几位朋友,大家都觉得该项目不错。 说干就干。作为一个“小白”,李方成的经验为零。他先上网查找能人,发现浙江大学开办过石蛙人工养殖课题,进行过多年的研究,并取得成功。于是他和几个朋友驱车到浙江大学拜访了课题负责人苏教授和郑教授,听取了他们研究石蛙人工养殖的宝贵经验,在他们的介绍下,走访参观了浙江几个养殖技术较好的几个养殖场,学到了一些技术。 回来后,几个合伙人筹集了150万元,注册了福建金溪源棘胸蛙养殖有限公司,并开始寻找养殖场地,经2个月的找寻对比,终于在泰宁县新桥乡坑坪村找到了一块条件比较符合石蛙养殖的场所,与该块地的村民签订了15亩30年的土地租赁合同。 2010年7月,他们正式开始建蛙池,12月份在浙江引进400对石蛙种蛙,满怀信心,准备大干一场。 现实的打击 2011年春天,石蛙开始产卵,李方成不知有多高兴,心想这么多的蛙卵,到年底蛙池都装不下蛙了。 经过几天的孵化,小蝌蚪出膜了。大家按照在浙江石蛙场学到的知识,认认真真地养殖。蝌蚪一天天长大,长到约长2.5公分时,有一天早晨李方成按正常巡池,发现有一两个池子里有几只蝌蚪死亡,也没在意,没想到第二天几十只蝌蚪死亡。 大家慌了,急急忙忙又是清洗池子,又是消毒、喂药,但始终不见好转,过了几天蝌蚪整池整池死亡,此次培育以失败告终。 寻求突破口 2012年,为了确保蝌蚪繁育成功,李方成又走访了多家养殖场,虚心请教技术,买了大量的养殖书籍进行了研究,在蝌蚪养殖期间进行了比对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现了上次养殖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定期对水体消毒,水质恶化所引起的。 找到了原因,一切从头再来。2012年底,蛙池的小蝌蚪达到了3万多只,并已长成了小蛙。为了让小蛙生活条件更好些,几个人又去到处筹集资金盖蛙舍。 曲折创业路 2014年是希望的一年,李方成心里悄悄地算了笔账:到年底可以出售商品蛙3000多斤,按市场价120元/斤,收入40万,加上出售的小蛙和蝌蚪,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这将是他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笔盈利。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6月1日天忽然下起了暴雨。山洪暴发,一夜之间把蛙场的道路、围墙、排洪渠冲刷的面目全非。山上冲刷下来的污水灌进了蛙池,那几天大家都忙于修路、修围墙,忽略了给蛙池清理卫生,蛙浸泡在污水中开始生病,并迅速蔓延,每天埋掉的死蛙几十斤上百斤,虽然努力补救,但到疫情过后,整个蛙场只剩下20%左右的蛙。 3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前功尽弃。李方成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一度想放弃这份事业,最终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重新振作起来。 经过共同努力,他掌握了孵化、变态、疾病防控等关键技术。2016年终于迎来了建场以来的第一个丰收年,当年出售商品蛙4000斤,蝌蚪25万尾,种蛙1000多只,销售收入打70多万元。 创业回报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公司在福建养殖界享有一定声誉,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棘胸蛙养殖专业委员会任副主任兼副秘书长,公司获三明市2013-201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15年被县林业局授予林下经济养殖示范基地;2015年被省棘胸蛙养殖协会授予“重点示范”企业称号;2016年获三明市人社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典型一等奖。 由于他公司养殖的石蛙品质优良,2017年的商品蛙已被外地一客商食客预定,而且进行了长期合作的协商。2017年底李方成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再创佳绩。 李方成在清理蛙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