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坐落于大金湖景区门户,这里湖水晶莹、风景优美。来自三明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杨淼,带着专业的规划眼光来到这片湖畔,担任起水际村驻村第一书记。他把办公室“搬到”村民家门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扎根乡村,尽情挥洒着智慧和汗水,让水际村的美景变成村民的“幸福钱景”。
初到水际:以规划之眼“问诊”乡村 刚到大金湖岸边的水际村,杨淼便被这里的美景所触动,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所说“金湖、上清溪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的含义。 作为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他习惯性地从“规划视角”观察水际村,发现这里“旅游+生态”的基础扎实,但在公共空间利用、业态体验感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了尽快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杨淼通过“三访三学”【访民学民、访协会学经验、访项目学规划】来推进工作。他先后走访了下坊、店上、船树岭、瑶边坑4个村民小组,与民宿业主、渔业股民、困难群众和老党员深入交流,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想法。 期间,他听到了不少村民的真实心声:民宿业主发愁游客留不住,老党员念叨着村里公共活动空间不足。这些声音,都成了他心里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单”。 同时,他还走访了“渔业、游船、民宿”三大协会,学习“党建+协会+农户”的经验做法。此外,他还走访了境元生态观光园、马安山生态农场、景阳书院等项目,组织村“两委”认真梳理出水际村存在的问题,并对照村庄规划,找准工作的契合点。 扎根一线:用务实之举“破题”发展 杨淼常说:“村里的事,得从老百姓最盼的地方干起。”他将班子建设作为履职的“先手棋”,聚焦党建主责主业,带领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常态化。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库区振兴党建联盟”与周边5个村、2家非公企业联动,有效提升了游客接待效率。
“村里老人多,小孩也多,但连个像样的活动地方都没有。”村民们的念叨,杨淼一直记在心里。针对村民反映的“公共空间不足“问题,他牵头对接设计团队,启动了“下坊庭院节点提升”项目。 项目推进中,村民对设计方案有分歧。杨淼没有拍板,而是搬来小板凳开恳谈会,耐心解释修改思路,直到所有人达成共识。 施工那天,村民们自发前来帮忙搬砖、和水泥。一位大婶笑着说:“杨书记为我们办实事,我们搭把手是应该的!”如今,庭院内的铺装广场成了村民休闲的新场地,庭院的儿童乐园每天满是欢声笑语。 擘画未来:凭创新之策“赋能”振兴 谈到目前的工作重心,他聚焦大金湖旅游“留客难、体验浅”的痛点,以党群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三大协会为节点,推送“周边游”,发展“艺术+康养”产业,拓展“渔业+旅游”业态。 目前,这些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沿湖步道、马安山红色旅游及观景平台等项目的推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景阳书院、紫阳书院等“艺术家聚落”的打造,为水际村注入了文化气息;“捕鱼达人”“鱼宴烹饪”等互动项目的开发,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 然而,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杨淼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旅游业态同质化,留客能力不足。 “光有美景不够,得有特色,让游客来了不想走。”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杨淼结合水际村“渔旅小镇”的定位,联合有经验的团队和三大协会,打造特色体验项目。 他计划在金湖岸边建设“渔文化体验区”,开设“捕鱼体验”“鱼食制作”“全鱼宴烹饪教学”等活动,让游客深度参与;同时,依托丹霞地貌和甘露寺人文资源,开发“生态研学课程”,引入“艺术写生+康养休闲”模式,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杨淼描绘着未来:“我希望几年后,水际村不仅是'金牌旅游村',更是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让年轻人愿意回乡创业,游客来了不想走,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真正统一。” |